可穿戴技術的能源供應挑戰與標準化發展
- certgrouppub
- 3月1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可穿戴設備(Wearables)已廣泛應用於智慧服飾、腕帶及指環等領域,並在醫療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用於遠端監測及治療病患;然而,這些設備的供電技術仍面臨挑戰,正如《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所指出的:「隨著可穿戴電子設備需求的增長,對可穿戴電源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柔性電池的發展
傳統上,可穿戴技術主要依賴鋰離子(Li-ion)電池供電,然而,柔性電池的研究早在1990年代就已開始發展,根據技術諮詢公司IDTechEx的報告,自2014年起,可穿戴市場的興起才讓柔性電池技術找到了實際用途,然而,早期的柔性電池技術並不理想,因為「初期的柔性電池多為薄膜、印刷電池,且往往不可充電,容量與功率也偏低。」
近年來,柔性電池技術已有所突破,並在智慧標籤市場找到了應用,例如:使用薄膜電池來監測貨物在運輸或儲存過程中的溫度,此外,柔性陶瓷與聚合物電解質、膨脹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等技術也在積極發展中,目標是推動其在消費性可穿戴設備上的應用。然而,這些技術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雖然柔性電池的容量和功率相較初期技術已有提升,但確保穩定(即不中斷)且高功率的能源供應仍是可穿戴市場的關鍵需求,由於可穿戴設備日趨小型化,對於電池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鋰聚合物(LiPo)電池的可充電技術,使得電池設計更加靈活,能夠適應更小型的設備。
標準化如何促進可穿戴電池發展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發布多項標準,確保鋰離子電池及其充電系統的安全與性能。以下是一些關鍵標準:
IEC 63370:由**IEC技術委員會21(TC 21)**制定,規範鋰離子電池及充電系統的安全標準。
IECEE(IEC電子設備與元件的合格評定系統):負責測試電池的安全性、性能、元件互通性、能源效率、電磁相容性及有害物質含量。
此外,IEC TC 119 負責可穿戴柔性電子技術標準化,涵蓋材料與印刷技術,適用於柔性設備的製造。例如:
IEC TC 119 發布的標準涉及:
可拉伸基板與塗層
導電與絕緣油墨
噴墨印刷技術及其可印刷性測試
而IEC TC 47則制定與可穿戴設備感測器相關的標準,如:
IEC 62951-2:規範柔性與可拉伸半導體元件。
IEC也設立了專門針對可穿戴設備的標準化委員會IEC TC 124,與TC 119合作制定適用於可穿戴感測貼片或OLED顯示器的標準。
IEC TC 124的專家之一Andreas Willert表示:「我們的標準制定工作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可穿戴市場技術發展迅速且產品種類繁多,標準的制定時間可能比某些特定設備的流行周期還長。因此,我們將重點放在基礎技術,如油墨、印刷技術與印刷圖案等,這些可應用於各類可穿戴設備,甚至擴展到其他市場。」
能量收集技術的興起與挑戰
近年來,能量收集技術(Energy Harvesting)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引起關注,此類技術利用人體運動、熱能或汗液發電,使設備能夠自供電,無需傳統電池,並且具有環保優勢;然而,該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
發電量低,難以滿足現有應用的需求
例如,通過人體運動或汗液轉換的能量水平有限,難以持續為高功耗設備提供足夠的電力。
轉換效率低,例如從機械運動或汗液轉換的電能比例有限,難以確保穩定電源供應。
不同能量收集技術的應用限制
壓電發電(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利用某些晶體、陶瓷或生物材料(如骨骼、DNA、蛋白質)在機械壓力作用下產生電荷,適用於小型設備,且已被廣泛研究。
摩擦電效應(Trib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透過材料間摩擦產生電荷,但目前尚未能達到商業應用所需的穩定性與耐用性。
熱電轉換(Therm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透過溫差轉換電能,但受限於人體表面溫度變化有限,發電效率較低。
生物催化電能轉換(Electro-biocatalytic Energy Conversion):研究中,仍未大規模商業化。
根據《國家科學評論》的報告,目前科學家仍難以透過能量收集技術提供大多數可穿戴應用所需的穩定電力,「許多能量收集設備在成本、可擴展性、生物相容性、可水洗性及長期耐用性方面仍存在限制,影響其在商業可穿戴系統中的實際應用。」
未來發展:標準化與跨領域合作
儘管目前能量收集技術仍存在諸多挑戰,但未來仍有機會透過標準化與跨領域合作克服瓶頸。
研究人員建議:
制定通用測試、設計指南及標準化測試協議,確保不同技術間的可比性,類似於太陽能電池的測試標準。
發展標準化的柔性、可拉伸與可水洗性測試,以適用於可穿戴能源收集與存儲設備的認證流程。
目前,IEC TC 49 負責制定壓電技術標準,包括:
IEC 62830-1系列標準:由IEC TC 47 制定,用於評估基於振動的壓電能量收集設備性能。
總結而言,未來可穿戴設備的能源技術發展將依賴於:
更高效的柔性電池與可充電技術
更穩定的能量收集技術突破
標準化的制定,以確保技術間的互通性與可測試性
雖然挑戰仍然存在,但隨著標準的進一步發展與科學研究的推進,可穿戴能源技術的未來仍充滿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