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電子產品防火策略:PIS、材料科學 (UL 94) 與防火外殼設計

在所有產品安全事故中,火災無疑是後果最嚴重、最受公眾關注的危害之一;因此,防火工程(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是安規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然而,防火策略並非僅僅是選用 UL 94 V-0 等級的塑膠材料那麼簡單。


一個真正穩健的防火設計,是一套從源頭預防、過程抑制到後果圍堵的完整系統工程,它涉及對能量源的精確控制、對材料燃燒行為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外殼結構失效模式的嚴謹分析。


本文探討電子產品的防火策略,解析潛在引燃源(PIS)的控制邏輯、防火材料的真實意義,以及防火外殼的設計原則與挑戰。


防火的核心哲學:抑制引燃與防止蔓延


現代安全標準(特別是 IEC 62368-1)中的防火策略,建立在兩個核心目標之上,這兩個目標構成了防護的層層遞進:


  1. 抑制引燃 (Ignition): 透過工程設計,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內部元件(特別是電路)引燃鄰近材料的可能性。

  2. 防止蔓延 (Flame Spread): 假定引燃在最壞情況下依然發生,必須透過材料選擇和結構設計,將火焰限制在產品內部,防止其蔓延到外部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或財產損失。


所有的防火要求,無論是材料等級還是結構開孔限制,都是為了服務這兩個核心目標之一或全部。


從源頭管理:潛在引燃源 (PIS) 的識別與控制


最有效的防火策略始於源頭——防止火苗的產生。這就引入了潛在引燃源(PIS, Potential Ignition Source)的概念。


PIS 的定義與工程邏輯


PIS 並非指火源本身,而是指一個在正常或異常工作條件下,具有足夠能量(通常是熱能)來引燃特定材料(如塑膠、PCB 基板)的零部件或電路區域。


在 IEC 62368-1 的框架下,PIS 的概念與功率源(Power Source, PS)分類緊密相關:


  • PS1(Class 1 Power Source): 功率輸出極低,在任何條件下(包括短路)都不足以引燃材料。因此,PS1 電路不被視為 PIS。

  • PS2(Class 2 Power Source): 功率輸出受限。在正常操作下通常是安全的,但在可預見的異常(如元件故障)下,其釋放的功率可能足以引燃易燃材料(如 HB 級),但不足以引燃具有一定阻燃性的材料(如 V-1 級)。PS2 因此是一個有條件的 PIS

  • PS3(Class 3 Power Source): 功率輸出強大。在正常或異常條件下,都有足夠能量引燃包括 V-0 在內的絕大多數阻燃材料。PS3 被視為恆定的 PIS


PIS 的控制實踐


識別 PIS 的目的在於「管理」它,工程師有兩種主要的管理路徑:


  1. 消除 PIS: 透過電路設計,將 PS2 或 PS3 電路「降級」為 PS1,例如,使用精確且可靠的過流保護(如保險絲、PTC)或過溫保護,確保在任何故障下,電路釋放的能量都低於引燃閾值。這是最優先、最根本的解決方案。

  2. 隔離 PIS: 如果 PIS 無法被消除(例如,PS3 的主電源電路),則必須將其與可燃材料隔離。這包括:

    • 將 PIS 安裝在具有足夠耐燃等級的基板上(例如,FR-4 材料)。

    • 確保 PIS 與其他可燃部件(如塑膠外殼)之間有足夠的空間距離。

    • 使用金屬屏障或高耐燃等級的絕緣片將其隔開。


材料科學的防線:阻燃等級的真實意義


當引燃無法在源頭被 100% 抑制時,第二道防線——材料的阻燃性——便開始發揮作用。


超越 V-0, V-1:燃燒行為的解讀


工程師最常接觸的是 UL 94 標準中的垂直燃燒等級:HB, V-2, V-1, V-0, 5VA/5VB,許多設計者僅僅將其視為一個「合格標記」,但理解這些等級背後的燃燒行為至關重要:


  • HB (Horizontal Burn): 水平燃燒,材料會持續燃燒,但燃燒速率較慢,這基本是「可燃」的代名詞。

  • V-2 (Vertical Burn - Class 2): 垂直燃燒時會自熄,但允許產生燃燒的熔滴(Flaming Drips),這是一個巨大的隱患,因為熔滴會將火種傳播到設備內部的其他區域或外部。

  • V-1 (Vertical Burn - Class 1): 垂直燃燒時會自熄,且不允許產生燃燒的熔滴,自熄時間要求比 V-2 嚴格,但比 V-0 寬鬆。

  • V-0 (Vertical Burn - Class 0): 最嚴格的垂直燃燒等級之一,要求快速自熄,不允許熔滴,且餘焰(Afterglow)時間短,這通常是防火外殼的最低要求。

  • 5VA / 5VB (5V Burn): 這是比 V-0 更嚴苛的測試,它模擬一個強大的、持續的火源(能量遠高於 V-0 測試)直接衝擊材料,5VA 意味著材料(作為外殼)在測試後沒有被燒穿(沒有開孔),而 5VB 則允許被燒穿,5VA 是最高等級的防火外殼材料。


阻燃劑的物理與化學機制


材料的阻燃性並非憑空而來,而是透過在聚合物基材中添加阻燃劑(Flame Retardants)實現的,這些添加劑的機制(均為文字描述,無化學式)大致分為幾類:


  1. 氣相抑制(Vapor Phase Inhibition):

    • 這是「鹵素阻燃劑」(如含溴阻燃劑)的主要機制,當材料受熱時,阻燃劑釋放出鹵素自由基(Radicals)。

    • 這些鹵素自由基會進入氣相(即火焰中),主動捕捉並中和維持燃燒連鎖反應所必需的高活性自由基(如氫自由基和氧自由基)。

    • 其效果如同化學滅火器,在氣體層面「掐斷」了火焰的燃料鏈。

  2. 固相成炭(Solid Phase Charring):

    • 這是「磷系阻燃劑」和「氮系阻燃劑」的常見機制。

    • 受熱時,阻燃劑會促進聚合物脫水並「碳化」(Charring),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層緻密的、多孔的碳層。

    • 這層碳層起到了雙重作用:

      • 隔熱: 阻止外部熱量繼續傳遞到內部的未燃材料。

      • 隔絕氧氣: 阻止氧氣接觸到材料表面,使燃燒窒息。

  3. 吸熱冷卻(Endothermic Cooling):

    • 這是「無機氫氧化物阻燃劑」(如氫氧化鋁、氫氧化鎂)的機制。

    • 當材料受熱達到一定溫度時,這些氫氧化物會發生化學分解,這個過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熱(吸熱反應)。

    • 同時,它們會釋放出水蒸氣。

    • 這個機制如同在材料內部植入了微小的「滅火器」,既能冷卻材料表面,釋放的水蒸氣又能稀釋火焰中的可燃氣體和氧氣。


防火外殼 (Fire Enclosure) 的設計原則:圍堵與遏制


當 PIS 引燃了材料,而材料本身(即使是 V-0)也無法完全阻止火勢時,防火外殼(Fire Enclosure)就成為了防止災難升級的最後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


防火外殼的「性能」要求


防火外殼的核心使命是:在內部發生火災時,必須有足夠的結構完整性,將火焰、高溫氣體和燃燒的熔滴限制在外殼內部,防止其蔓延至外部。


這表示外殼材料的選擇(通常至少為 V-1 或 V-0)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是結構設計。


結構設計的失效模式:開孔 (Openings)


通風孔或散熱開孔是防火外殼最大的敵人,火焰和高溫氣體會本能地尋找這些出口。


  • 直線路徑的危險: 如果一個開孔允許從內部的 PIS 到外部環境存在一條「直線可視路徑」,那麼火焰和熔滴就可能直接噴射出去。

  • 設計對策:

    • 限制尺寸與位置: 標準嚴格限制開孔的尺寸和相對於 PIS 的位置。

    • 迷宮式設計 (Labyrinth/Dog-Leg): 設計交錯的、非直線的通風路徑。這迫使高溫氣體在逸出前必須經過曲折的路徑,使其降溫、減速,並使燃燒的顆粒沉降在內部,從而防止明火逸出。


結構設計的失效模式:接縫 (Seams) 與屏障 (Baffles)


  • 接縫(Seams): 塑膠外殼上下蓋之間的接合處,是結構的薄弱點。

    • 失效模式: 內部的熱量和壓力可能使接縫變形、翹曲,產生縫隙,導致火焰洩漏。

    • 設計對策: 使用「企口」(Tongue and Groove)或「交錯式」(Overlap)的接縫設計,這種設計即使在受熱輕微變形時,也能保持路徑的曲折性,阻止火焰直接穿透。

  • 內部屏障(Baffles):

    • 在大型設備或高風險區域(如電池倉)附近,會使用內部屏障(金屬或高耐燃等級材料)。

    • 其作用是在火源和外殼開孔之間建立一個「防火牆」,引導火焰走向,防止其直接衝擊外殼的薄弱點或開孔。


現代挑戰:鋰電池熱失控的防護策略


鋰離子電池的防火是當今安規工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因為它引入了傳統電子產品所沒有的失效模式。


熱失控 (Thermal Runaway) 的連鎖反應


熱失控(Thermal Runaway)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連鎖反應。當單個電池芯因內部短路、過充或外部高溫而失效時,它會釋放大量的熱和易燃的電解液氣體。


  • 高速噴射: 這種釋放通常是爆炸性的、定向噴射的。

  • 連鎖引燃: 這個高溫噴射物會立即引燃鄰近的電池芯,導致整個電池組發生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失效。

  • 能量的本質: 這不僅僅是「燃燒」(需要外部氧氣),更是一種劇烈的「化學分解」,它自帶氧化劑,極難被傳統方式撲滅。


超越傳統防火:屏障 (Barriers) 的應用


對於熱失控,僅靠 V-0 的外殼是遠遠不夠的。防火策略必須升級:


  • 單芯隔離: 在電池組設計中,使用耐高溫的絕緣材料(如雲母片、陶瓷纖維)將每個電池芯相互隔離。

  • 定向洩壓: 設計堅固的電池倉,並預留一個安全的「洩壓通道」。目的是控制熱失控的噴射方向,將其引導至產品外部一個相對安全、不會引燃其他部件的路徑。

  • 防火屏障(Fire Barriers): 在電池組和使用者可觸及的外殼之間,必須設置一個能夠承受熱失控噴射物(可能超過 800°C)的屏障,通常是金屬或複合防火材料,以防止外殼被瞬間燒穿。


防火是一門系統工程


防火安全設計絕非單點的合規性檢查。它是一門跨越電氣、材料和機械結構的系統工程,它要求工程師從 PIS 的源頭控制開始,到阻燃材料的科學選用,再到防火外殼的結構完整性設計,最後到應對熱失控等極端失效模式,層層設防;只有深刻理解每一道防線背後的失效機制,才能在成本、性能和安全之間,做出真正專業的工程決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