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共模雜訊 (Common Mode Noise) 深度解析:抑制策略與實戰

在電磁相容性 (EMC) 的實戰領域中,如果說差模雜訊 (Differential Mode Noise) 是一場可預期並準備的「陣地戰」,那麼共模雜訊 (Common Mode Noise) 就是一場防不勝防的「游擊戰」,它無形、難測,且極具輻射效率,是導致眾多電子產品在輻射發射 (Radiated Emissions, RE) 測試中失敗的罪魁禍首。


EMC 工程中的一個核心觀點是:雜訊無法被「消除」,只能被「管理」其路徑,而共模雜訊的挑戰性正在於,它的路徑往往是在設計時所忽略的、非預期的寄生路徑。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剝離複雜的數學,回歸物理本質,深入剖析共模雜訊的生成機制、轉換過程、耦合途徑,以及最根本的抑制策略,建立一個清晰的物理圖像,以利於在設計之初就「看見」這些潛在的幽靈路徑。


基礎重塑:共模雜訊的本質與高輻射效率


要抑制共模雜訊,必先了解其本質。共模雜訊最危險的特性,在於其無與倫比的「輻射效率」。


釐清共模與差模電流路徑


首先,必須在概念中建立兩個截然不同的電流迴路模型:


差模 (DM):預期路徑、相位相反、由迴路面積決定輻射(效率相對低)


差模電流是「期望」的訊號電流,在一個簡單的電路中,它從訊號源流出,經過負載,再沿著明確的回流路徑(例如地線或差分對的另一根線)返回源頭。


其關鍵特徵是:


  1. 路徑明確: 訊號路徑與回流路徑是設計者定義的。

  2. 相位相反: 在任意一個橫截面上,去程電流與回程電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場的抵銷: 由於電流相反,它們產生的電磁場在遠處會相互抵銷。

  4. 輻射依賴性: 其輻射強度主要由電流大小、頻率以及「迴路面積」決定,在 PCB 層級,只要確保回流路徑緊鄰訊號路徑(例如,使用緊密耦合的參考平面),這個迴路面積就非常小,輻射效率極低。


共模 (CM):非預期路徑、相位相同、經由寄生路徑返回的巨大迴路


共模電流是「不期望」的雜訊電流,它指的是在多個導體(例如一束電纜中的所有訊號線、地線甚至屏蔽層)上,電流以「相同方向」流動。


其關鍵特徵是:


  1. 路徑意外: 這些同向電流必須找到一條返回源頭的路徑,這條路徑不再是設計的電路板走線,而是任何可用的導電結構,例如:機殼、測試室的參考地平面,甚至是透過空間位移電流(電容耦合)返回。

  2. 相位相同: 由於所有電流同向流動,它們產生的電磁場會相互「疊加」而非抵銷。

  3. 巨大的迴路: 由電纜(作為發射端)和遠處的寄生路徑(作為返回端)構成的迴路面積極其巨大。


天線效應:為何共模雜訊主導輻射發射 (RE)


這引導出 EMC 設計中最核心的原則之一:輻射的效率取決於天線的尺寸與雜訊的波長。


CM 如何將系統結構(如線纜、散熱片)轉變為高效天線(類比單極天線模型)


一塊 PCB 本身(除了極高頻段)並不是一個高效的輻射天線,但是一旦有共模電流流到連接 PCB 的 I/O 線纜或電源線上,這根幾十公分甚至數公尺長的線纜,就瞬間變成了一個「天線」。


這個結構可以被物理地類比為一個「單極天線 (Monopole Antenna)」,線纜本身是天線的輻射元件,而機殼或遠端的參考地平面則構成了天線的「鏡像」或地網,當雜訊頻率的波長與線纜長度可比擬時(例如,一公尺長的線纜在 75MHz 附近接近四分之一波長諧振),其輻射效率會急劇上升。


為何微小的共模電流能產生強大的輻射場(相較於差模電流)


這就是關鍵所在,差模電流雖然可能很大(例如安培級的電源電流),但它被困在一個極小(例如幾平方毫米)的 PCB 迴路中,這是一個極其低效的天線;相反地,共模電流可能非常微小(例如僅數十微安培, uA),但它驅動的是一個數公尺長的高效天線(線纜),因此,微安培級的共模電流所產生的輻射場強,往往遠大於安培級的差模電流。


輻射測試標準(例如 CISPR 規範)非常嚴格,代表這種高效的共模輻射必須被抑制在極低的水平。


深入源頭:共模雜訊的生成機制與轉換


共模雜訊很少被「直接」創造出來,它幾乎總是源於「不完美」——電路的非對稱性、不平衡,導致了其他能量形式的轉換。


核心概念:非對稱性 (Asymmetry) 與不平衡是萬惡之源


在一個理想、完美對稱的電路中,共模雜訊難以存在,然而現實世界中充滿了非對稱性,任何導致電流路徑、阻抗或電壓降不平衡的因素,都會成為共模雜訊的「轉換器」。


機制一:電壓驅動模型 (Voltage-Driven Mechanism)


這是最直觀的生成機制:一個雜訊電壓源驅動共模電流流經一個大的迴路。


地雜訊電壓與地彈 (Ground Bounce) 的形成


當高速數位 IC(如 CPU、FPGA)的眾多輸出同時開關時,它們會瞬間從電源抽取或向地灌入巨大的瞬態電流,這個快速變化的電流(高 di/dt)流經封裝引腳、焊球、PCB 過孔和地平面本身固有的「寄生電感」。


根據電磁感應的基本原理,變化的電流流過電感會產生電壓降,這導致 IC 晶片內部的「邏輯地」相對於 PCB 上的「系統地」發生瞬時的電位跳動,這就是所謂的「地彈 (Ground Bounce)」。


不同參考點(如邏輯地與機殼地)之間的電位差如何驅動 CM 電流


這個「地彈」電壓,本身就是一個共模雜訊源,想像一個 I/O 介面,其訊號線的參考地是這個「正在彈跳」的邏輯地,而這個 I/O 連接的線纜屏蔽層或連接器外殼,通常會連接到「機殼地」。


現在,在「邏輯地」和「機殼地」之間,存在一個高頻的雜訊電壓,這個電壓會驅動電流流經任何連接這兩點的路徑——這條路徑就是 I/O 線纜,於是,共模電流就這樣被「注入」到線纜上,流向遠方。


高 dv/dt 節點透過寄生電容的耦合(例如對散熱片)


另一個常見的電壓驅動模型發生在交換式電源 (SMPS) 或馬達驅動中,開關電晶體(如 MOSFET)的汲極 (Drain) 或集極 (Collector) 是一個電壓劇烈變化(高 dv/dt)的節點;這個節點通常會安裝散熱片 (Heat Sink) 以便散熱,然而,節點與散熱片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寄生電容」,這個寄生電容在高頻下如同一個低阻抗通道,高 dv/dt 的電壓變化會透過這個寄生電容,「注入」一個高頻電流到散熱片上,如果散熱片被連接到機殼地,這個電流就成為系統級的共模電流,必須尋找路徑返回其源頭(例如電源的輸入地)。


機制二:電流驅動模型 (Current-Driven Mechanism) 與模式轉換


這是共模雜訊更為隱蔽的來源:原本「乾淨」的差模訊號,在傳輸過程中因路徑不平衡而「轉變」為共模雜訊。


差模電流如何因電路阻抗不平衡轉換為共模電流 (DM-to-CM Conversion)


這就是所謂的「模式轉換 (Mode Conversion)」,想像一對理想的差分訊號(DM+ 和 DM-),它們大小相等、相位相反,它們各自在參考地平面上感應出鏡像的回流電流,由於兩股回流電流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它們在地平面上剛好抵銷,對外「隱形」;但是,如果這對線路的路徑出現任何「非對稱性」,平衡就會被打破。


實例分析:高速差分對的非理想因素(長度不等、過孔不對稱)


  1. 長度不等 (Length Mismatch): 一根線比另一根長;這導致訊號到達終端的時間不同(時序偏斜, Skew),在訊號的上升/下降緣,兩個訊號不再能完美地反相抵銷,這個「未被抵銷」的殘餘能量,就會以共模的形式存在。

  2. 過孔不對稱 (Via Asymmetry): 一根線打了過孔,另一根沒有;或者兩根線的過孔結構不同(例如回流過孔的位置不同),過孔會引入額外的電感和電容,這是一種阻抗不連續,不對稱的過孔設計導致兩條路徑的阻抗不再匹配,從而破壞了平衡,激發出共模電流。

  3. 佈線不對稱 (Routing Asymmetry): 一根線靠近地平面邊緣,另一根在中間,兩根線對參考平面的阻抗感知不同,導致回流電流分佈不均,同樣產生模式轉換。


PCB 層級的關鍵陷阱:非理想回流路徑


回流路徑不連續性 (Return Path Discontinuity) 的影響


高頻電流的本能是尋找「最低電感」的路徑,這意味著它會緊緊地跟隨在訊號走線的正下方(在參考平面上),這使得差模迴路面積最小化;但如果這個回流路徑被切斷,例如訊號線跨越了參考平面上的「溝槽」或「分割」(Split Planes),災難就發生了。


跨分割 (Split Planes) 如何強制電流尋找替代路徑並產生共模電壓源


當訊號線跨越分割時,它的回流電流無法跟隨,被迫「繞道而行」,尋找最近的電氣連接點(例如遠處的接地過孔或去耦電容)。


這個「繞道」的行為會產生兩個嚴重的後果:


  1. 巨大的 DM 迴路: 訊號路徑和被迫繞道的回流路徑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電流迴路,導致差模輻射急劇增加。

  2. 共模電壓源: 這個巨大的迴路本身具有很高的電感。當高速訊號流過時,會在分割的兩側(例如數位地和類比地)之間產生一個顯著的高頻電壓降,這個電壓降就像一個「偶極天線」或「電壓源」,它會驅動連接到這兩個地平面的任何導體(例如線纜),產生強烈的共模輻射。


系統級共模雜訊的耦合與輻射途徑


共模雜訊在 PCB 上生成後,會利用系統中的「高速公路」——即線纜和電源系統——傳播並輻射出去。


電源系統 (Power Systems) 的共模貢獻


交換式電源 (SMPS) 中的耦合機制分析


SMPS 是臭名昭著的共模雜訊源,除了前面提到的高 dv/dt 節點對散熱片的耦合外,其核心部件——變壓器,是主要的耦合路徑。


變壓器繞組間的寄生電容耦合路徑


變壓器的初級繞組(連接到高 dv/dt 的開關節點)和次級繞組(連接到「乾淨」的輸出端)之間,存在「繞組間寄生電容」,這個電容就像一座橋樑,跨越了本應是隔離的初級和次級,初級側的劇烈電壓跳動,會透過這個電容將雜訊電流直接「泵」到次級側的輸出線和輸出地上,這個被注入的電流就是共模電流,它會沿著輸出電纜向外傳播。


線纜:最高效的共模天線


如前所述,線纜是共模雜訊的「擴音器」。


線纜長度與波長的諧振關係(概念性描述)


此處必須在「頻域」進行思考,當共模雜訊的頻率(例如 100MHz,波長 3 公尺)與線纜的物理長度(例如 0.75 公尺,即四分之一波長)成特定比例時,線纜會發生「諧振」,在諧振頻率點,線纜對該頻率雜訊呈現的阻抗極高(或極低,取決於模式),導致極小的共模電壓也能激發出非常大的共模電流和強烈的輻射。這就是為什麼輻射測試的峰值往往出現在特定頻率上。


I/O 線纜如何被內部共模電壓驅動


總結而言,PCB 內部的「地彈」或「平面分割」所產生的「參考地」之間的電位差,是驅動 I/O 線纜共模電流的「引擎」,線纜的連接器將這個內部的雜訊電壓「暴露」到了系統外部,並利用線纜結構高效地將其輻射出去。


屏蔽線纜的迷思與正確端接


許多工程師認為使用屏蔽線纜就能一勞永逸,這是一個危險的誤解,屏蔽線纜的效能,完全取決於其「端接」方式。


評估屏蔽效能的關鍵:轉移阻抗 (Transfer Impedance) 的物理意義


使用屏蔽層的目的,是希望共模雜訊電流「只在」屏蔽層的「外表面」流動,並安全地返回到機殼地,必須避免這些外部電流「洩漏」到屏蔽層「內部」,並耦合到內部的訊號線上。


「轉移阻抗 (Transfer Impedance)」是衡量這種「洩漏」程度的關鍵參數,它的物理意義是:當 1 安培的共模電流流經屏蔽層外表面時,會在屏蔽層內表面感應出多少伏特的電壓,這個電壓將驅動內部訊號線產生雜訊,因此,轉移阻抗越低,屏蔽效果越好。


豬尾巴 (Pigtail) 端接的危害(高電感效應)與 360 度搭接 (Bonding) 的必要性


「豬尾巴 (Pigtail)」是指用一小段電線將線纜的屏蔽層連接到機殼連接器上,這在 EMC 中是極其有害的做法。


這根「豬尾巴」雖然短,但它具有「電感」,在高頻下,電感會展現出極高的阻抗(即對高頻電流的阻礙作用),當共模電流沿著屏蔽層流到連接器時,它發現這條「豬尾巴」路徑阻抗太高,於是電流會「另尋出路」——它會輕易地越過屏蔽層,耦合到內部的訊號線上,使屏蔽完全失效。


正確的做法是「360 度搭接 (Bonding)」,使用金屬的連接器外殼和壓接環,確保線纜屏蔽層與機殼地之間有 360 度的、低電感的電氣連接,這為共模電流提供了一條「寬闊平坦」的返回路徑,使其「樂於」留在屏蔽層外側,從而保護了內部訊號。


實戰策略:共模雜訊的診斷與抑制


抑制共模雜訊,必須從診斷、源頭和路徑三方面同時著手。


精準診斷工具與方法


在實驗室中識別共模電流是第一步。


使用高頻電流探棒 (Current Probe) 量測線纜上的 CM 電流分佈


這是最權威的診斷工具,將電流探棒(鉗形)「環繞」住整束電纜(包括所有訊號線、地線和屏蔽層)。


  • 根據克希荷夫電流定律,所有差模電流(有去有回)的總和為零,探棒讀數為零。

  • 探棒唯一能測量到的,就是所有導體上「同向流動」的電流——即「共模電流」。

  • 透過在頻譜分析儀上觀察探棒的讀數,即可精確知道是哪些頻率的共模雜訊超標,從而針對性地尋找源頭。


應用近場探棒 (Near-Field Probe) 追溯 PCB 上的 CM 源頭與回流路徑問題


一旦知道問題頻率(例如 120MHz),即可使用近場探棒在 PCB 上進行「偵錯」。


  • E-Field 探棒(電場探棒): 對電壓敏感,用它掃描 PCB,可以快速定位高 dv/dt 的「熱點」,例如開關節點、時脈晶振或對散熱片的耦合點。

  • H-Field 探棒(磁場探棒): 對電流敏感,用它來追蹤電流路徑。如果訊號線跨越了分割,H-Field 探棒會清楚地顯示出回流電流「繞道」的路徑,以及在分割處的強烈場分佈。


抑制策略一:源頭控制(治本)


最好的策略是在雜訊產生之前就阻止它。


優化 PCB 疊構 (Stackup) 與佈局:確保回流路徑的完整性


這是最重要、成本最低的策略。


  1. 緊密耦合: 設計 PCB 疊構時,確保高速訊號層與其參考平面(地平面或電源平面)之間的介電質厚度足夠薄,這能最小化差模迴路電感。

  2. 杜絕分割: 嚴格禁止高速訊號線(尤其是差分對和時脈)跨越參考平面上的任何分割或溝槽,確保其下方始終有連續、完整的銅皮作為回流路徑。

  3. 多點接地: 策略性地在不同地之間(例如數位地、機殼地)使用高頻電容或磁珠進行連接,為高頻共模電流提供一個「受控」的低阻抗返回路徑,防止其流向線纜。


提高電路平衡性,最小化模式轉換


對於差分對,佈局必須追求極致的「對稱性」:

  • 嚴格的等長繞線。

  • 兩條線的過孔數量、類型和位置必須對稱。

  • 兩條線與周圍地平面的距離和關係必須對稱。


抑制策略二:路徑阻斷與濾波(治標)


當源頭無法完全控制時,就必須在共模電流流向天線(線纜)的路徑上設置「路障」。


共模電感 (CMC) 的工作原理、選用考量(阻抗曲線、磁芯材料)


共模電感 (Common Mode Choke, CMC) 是專門為此設計的利器,它內部有兩組繞線,繞在同一個磁芯上。


  • 對差模訊號: 兩股電流方向相反,在磁芯中產生的磁通相互抵銷。CMC 對差模訊號幾乎不產生電感,僅呈現很低的串聯電阻。訊號可以無損通過。

  • 對共模雜訊: 兩股電流方向相同,在磁芯中產生的磁通相互疊加。CMC 對共模電流展現出極高的「電感」,從而在高頻下產生巨大的「阻抗」。


這個高阻抗就像在共模雜訊的路徑上放置了一塊「巨石」,迫使共模電流無法通過,從而達到抑制效果;選用 CMC 時,不能只看其電感值,必須查看廠商提供的「阻抗-頻率曲線」,確保其「阻抗峰值」對準關心的雜訊頻率(例如 120MHz),磁芯材料(如鐵氧體, Ferrite)的特性決定了這個峰值的位置和寬度。


CMC 的非理想效應:高頻下的寄生電容效應與內部模式轉換風險


CMC 也不是完美的,其繞組之間存在「寄生電容」,在非常高的頻率下,這個寄生電容的阻抗會變得很低,共模雜訊會「抄近路」從這個電容旁路過去,導致 CMC 的濾波效果急劇下降,這就是為什麼 CMC 的阻抗曲線在達到峰值後會開始下降。


此外,如果 CMC 的兩個繞組製造得不夠對稱,它本身也會成為一個「模式轉換器」,反而會將一部分差模訊號轉換為共模雜訊,使問題惡化。


建立對抗共模雜訊的系統性思維


共模雜訊的抑制,從來不是單一部件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它迫使工程師將視角從單純的電路圖,擴展到三維的物理結構。


對抗共模雜訊的成功,始於對「回流路徑」的尊重,體現於對「電路平衡性」的苛求,並落實於對「系統介面」(PCB-機殼-線纜)的精確控制,EMC 工程師的核心價值在於能夠識別並管理這些由「寄生參數」和「非對稱性」所主導的、非預期的能量傳播路徑,只有具備這種系統性思維,才能在日益高速、高密度的現代電子設計中,真正駕馭電磁干擾這一終極挑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