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間隙:絕緣協調的物理原理、失效機制與實務挑戰
- Sonya Chan

- 10月30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產品安全設計的演進,已從「符合標準」(Prescriptive-based)的被動應對,轉變為「預防失效」(Performance-based)的主動工程,在此演進中,絕緣協調(Insulation Coordination)始終是所有電氣安全的核心基石。
熟練地查表(Look-up tables)以獲取距離,是安規工程的基礎,然而,更高階的工程實踐,在於理解「為何」是這個距離?表格背後隱藏了哪些物理妥協?以及當新技術(如高密度設計)挑戰這些傳統表格時,應如何回到底層原理(First Principles)進行判斷。
本文探討絕緣協調背後的物理失效機制、關鍵決策因素,以及實務中面臨的棘手挑戰。
絕緣協調的核心哲學與依據
為何需要「協調」(Coordination)?
絕緣協調,其精髓並非僅僅是「絕緣」,而在於「協調」,它是一門系統工程科學,使設備的絕緣耐受能力(Dielectric Strength)與其所處的電氣環境(工作電壓、瞬態過電壓)及微觀環境(污染、氣壓)相匹配,以在預期的壽命週期內,將失效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經濟與安全水平。
它不是一個「是/否」的開關,而是一個機率問題,絕緣間距的設計,本質上是在定義一個可接受的「閃絡機率」(Flashover Probability)。
核心標準:IEC 60664-1 的定位
絕緣協調的原則,其權威來源是 IEC 60664-1: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equipment within low-voltage systems,這份基礎標準(Basic Safety Publication)並不直接針對終端產品,而是為 IEC 62368-1(ITE/AV)、IEC 61010-1(實驗室設備)或 IEC 60335-1(家用電器)等產品標準委員會(TCs)提供統一的工程方法論。
理解 IEC 60664-1,就是理解所有現代安規標準中關於電氣間隙設計的「母語」。
失效的物理學:解構空間距離與沿面距離
安規工程的實踐,核心在於對抗兩種主要的絕緣失效模式:空氣的瞬間擊穿(電弧)和固體材料表面的緩慢侵蝕(漏電起痕)。
空間距離 (Clearance): 對抗電弧的戰役
空間距離(Clearance),定義為兩導體間經由空氣的最短路徑,它的存在是為了防止因電壓應力(主要是瞬態過電壓)導致的空氣介質擊穿。
失效機制:電離雪崩 (Ionization Avalanche)
一個關鍵觀念是:空氣並非絕對的絕緣體,空氣中始終存在著少量由宇宙射線等引發的自由電子和離子。
應力施加: 當一個高壓(特別是快速上升的瞬態脈衝)施加在兩個導體上時,會在間隙中產生強電場。
電子加速: 這個電場會加速那些自由電子,使其獲得足夠的動能。
碰撞電離: 高能電子撞擊中性的空氣分子(如氮氣、氧氣),將其「擊碎」,釋放出更多的電子。
雪崩效應: 新釋放的電子被再次加速,引發指數級的連鎖反應。這被稱為「電子雪崩」(Electron Avalanche)。
電漿通道: 當這個雪崩過程變得自我維持時,空氣會瞬間從絕緣體轉變為導體,形成一個高溫的電漿通道(Plasma Channel)——這就是電弧(Arcing)。
空間距離的設計,就是要確保在預期的最大瞬態過電壓下,電場強度也不足以觸發這個自我維持的雪崩效應。
沿面距離 (Creepage): 抑制漏電起痕的緩慢戰爭
沿面距離(Creepage),定義為兩導體間沿著絕緣材料表面的最短路徑,它的存在是為了防止在長期工作電壓和環境污染的共同作用下,絕緣材料表面發生漏電起痕(Tracking)。
失效機制:污染、潤濕與碳化
漏電起痕是一個緩慢、漸進且不可逆的失效過程,它遠比電弧複雜:
污染積累: 設備運行環境中的灰塵、鹽分、濕氣等污染物,會隨時間在絕緣表面積累。
表面潤濕: 當濕度足夠高(例如冷凝)時,這些污染物會溶解,在絕緣表面形成一層導電的電解質薄膜。
微小放電: 在工作電壓(Working Voltage)的作用下,這層導電膜會產生微小的漏電流,由於薄膜的分佈和乾燥情況不均勻,會產生局部的高電阻點,導致微小的火花放電(Scintillations)。
表面碳化: 這些微小放電的局部高溫,會開始灼燒絕緣材料(特別是如果材料是有機的),如果材料的化學鍵結不夠穩定,就會在表面分解並析出導電的「碳」(Carbon)。
軌跡形成: 這些碳化的斑點會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導電的「軌跡」(Track),這條軌跡會進一步縮短有效絕緣距離,使漏電流和放電加劇。
最終失效: 隨著時間推移,這條碳化路徑會不斷生長,如同樹根穿透岩石,最終完全橋接兩個導體,導致短路或火災。
沿面距離的設計,就是要提供足夠的「緩衝區」,使得在預期的污染物和材料特性下,這種碳化軌跡在設備的生命週期內,沒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到足以橋接間隙的程度。
絕緣設計的四大支柱
IEC 60664-1 的方法論,要求在設計絕緣系統時,必須考量四個關鍵變數。
關鍵因素一:工作電壓 (Working Voltage)
工作電壓是系統長期承受的電氣應力,一個常見的考量誤區是僅僅考慮均方根值(RMS, Root Mean Square)。
RMS 的作用: RMS 值主要關聯到熱效應(如電流發熱)。
峰值 (Peak) 的關鍵性: 對於絕緣介質而言,真正施加壓力的是峰值電壓(Peak Voltage),對於直流(DC)或高波峰因數(Crest Factor)的交流波形,峰值電壓遠高於 RMS 值。
沿面距離的關聯: 沿面距離的表格主要是基於 RMS 電壓,因為漏電起痕是一個與長期能量消耗相關的過程。
固態絕緣的關聯: 固態絕緣的耐受能力則同時取決於 RMS(長期熱老化)和 Peak(瞬間介質擊穿)。
關鍵因素二:瞬態過電壓 (Transient Overvoltages)
這是決定空間距離(Clearance)的最關鍵因素,標準將設備的安裝位置分為四個過電壓類別(Overvoltage Category, OVC)。
OVC IV: 電源源頭,如戶外電線桿或電錶,瞬態能量極高,保護困難。
OVC III: 建築物的固定安裝,如配電盤、斷路器。
OVC II: 連接到固定安裝的設備,如家用電器、插在牆上插座的電源供應器,這是絕大多數消費性產品的類別。
OVC I: 處於被「保護」環境中的設備,例如在 OVC II 電源供應器 之後 的低壓電路。
OVC 本身不是一個物理常數,而是一個基於統計和風險的「假設」,它假設了在 OVC II 的環境中,來自電網的瞬態(如雷擊感應)已被建築物佈線抑制到某個可控的水平(例如,對於 230V 系統,假定為 2500V 瞬態),空間距離的設計,就是在這個「假定的最壞情況」下防止電弧。
關鍵因素三:污染等級 (Pollution Degree, PD)
這是決定沿面距離(Creepage)的最關鍵因素。它定義了設備所處的微觀環境。
PD 1 (無污染或僅乾燥非導電污染): 必須是完全密封或灌膠(Potting)的環境,在此條件下,沿面距離可以被極大縮減,甚至等於空間距離(因為漏電起痕的機制被抑制了)。
PD 2 (僅非導電污染,偶爾因冷凝而短暫導電): 典型的家庭或辦公室環境,這是預設的評估條件。
PD 3 (導電污染,或乾燥的非導電污染因濕氣而變為導電): 工業環境或戶外(未受保護)的環境,需要非常寬的沿面距離。
污染等級實質上是一個「設計選擇」,工程師可以透過設計(例如增加外殼的 IP 等級、使用灌膠或塗層)將微觀環境從 PD 2 改變為 PD 1,從而合法地縮小沿面距離,以實現高密度設計。
關鍵因素四:材料比較性漏電起痕指數 (CTI)
CTI(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是絕緣材料本身抵抗漏電起痕能力的量化指標,它是在受控的污染(氯化銨溶液)和電壓下,材料表面在失效(形成持續軌跡)前所能承受的液滴數量的度量。
材料分組(Material Group):
Group I: CTI ≥ 600
Group II: 400 ≤ 600
Group IIIa: 175 ≤ 400
Group IIIb: 100 ≤ 175
CTI 與沿面距離是直接的「權衡取捨」(Trade-off),在相同的 PD 2 和工作電壓下,使用 CTI Group I 的優質材料(如某些高性能工程塑膠)所需的沿面距離,可能僅是使用 Group IIIb 材料(如普通酚醛樹脂)的一半,在空間受限的設計中,選擇高 CTI 的材料是至關重要的工程決策。
實務挑戰與前瞻性應用
理解四大支柱,是應對真實工程挑戰的基礎。
高海拔環境的挑戰:當空氣變稀薄
這是一個經典的空間距離(Clearance)問題。
物理原理: 在高海拔地區(例如超過 2000 公尺),氣壓顯著降低,空氣變得稀薄,代表空氣分子的「平均自由行程」(Mean Free Path)變長了。
失效機制: 在電場中,自由電子在兩次碰撞之間可以被加速更長的距離,從而獲得更高的動能,代表在較低的電壓下,電子就足以引發「電離雪崩」。
工程對策: 空氣的介電強度降低了,IEC 60664-1 要求必須使用「海拔修正係數」(Altitude Correction Factor)來增加空間距離,這不是隨意的安全裕量,而是對基礎物理定律的直接回應。
高密度設計的困境 (如 GaN 充電器)
GaN(氮化鎵)技術使電源供應器的功率密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給絕緣協調帶來了巨大壓力,一個 65W 的充電器可能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它仍然是 OVC II 設備,必須承受 2500V 的瞬態。
挑戰: 要在極小的 PCB 上同時滿足 OVC II 的空間距離和 PD 2 的沿面距離,幾乎是不可能的。
解決方案(回到 PD 1):
灌膠 (Potting): 將整個高壓電路用環氧樹脂等固態絕緣材料完全封裝,這將微觀環境從 PD 2 變更為 PD 1。
保形塗層 (Conformal Coating): 在 PCB 表面塗覆一層絕緣漆。
新的挑戰: 這樣做之後,沿面距離的問題解決了,但同時也引入了新的失效模式——固態絕緣(Solid Insulation)的擊穿。
固態絕緣 (Solid Insulation) 的評估
當使用灌膠或塑膠外殼作為絕緣時,絕緣協調的評估就從「表面距離」轉變為「材料厚度與品質」。
失效機制: 固態絕緣的失效,通常不是因為材料本身的介電強度不夠(理論值都很高),而是因為製造缺陷。
氣泡 (Voids): 灌膠過程中產生的微小氣泡。
雜質 (Impurities): 材料中混入的導電顆粒。
局部放電 (Partial Discharge, PD): 在這些缺陷處,電場會高度集中,即使整體電壓不足以擊穿整個絕緣層,在氣泡內部的局部電場也可能足以擊穿氣泡內的空氣,產生「局部放電」。
長期退化: 這種局部放電就像微型的電鑽,持續不斷地侵蝕氣泡周圍的固態絕緣材料,使其化學降解、碳化,最終導致完全的介電擊穿。
這就是為什麼 IEC 62368-1 等標準對於加強絕緣(Reinforced Insulation)不僅要求等效的距離,還對固態絕緣的「層數」(如兩層獨立絕緣)或「厚度與製造工藝」(如高均質性的單層)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
超越查表的系統工程思維
絕緣協調的實踐,遠不止於拿著游標卡尺測量 PCB 上的距離,它要求工程師具備跨領域的知識:
物理學的思維:理解電弧和漏電起痕的底層機制。
材料科學的眼光:明智地選擇 CTI、熱指數和機械強度的平衡。
環境工程的視角:評估污染、濕度和氣壓的真實影響。
製造工程的嚴謹:管控固態絕緣中的微小氣泡和分層風險。
IEC 60664-1 提供的是一套強大的風險管理工具。安規工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背誦表格,而在於當產品設計瀕臨標準的灰色地帶時,能運用這些第一性原理,做出既安全又具商業可行性的權威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