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之戰:現代電源紋波與雜訊 (PARD) 的量測挑戰與陷阱
- Sonya Chan

- 4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在所有高性能運算系統中,一個穩定且乾淨的直流電源軌是確保系統可靠運行的基石,然而,「乾淨」的定義在 AI 加速卡、伺服器 CPU 和高速網路晶片的世界中,已經變得極度嚴苛,本文探討電源輸出的一個關鍵品質指標:「紋波與雜訊 (PARD, Periodic and Random Deviation)」,並專注於在現代複雜系統中精確量測 PARD 所面臨的挑戰與最佳實踐。
為何 PARD 量測在高性能運算中至關重要?
PARD 是指在直流電源軌上疊加的所有不需要的交流 (AC) 成分的總和,它不僅是電源品質的指標,更是直接影響系統穩定性與數據完整性的關鍵因素。
PARD 的定義:紋波 (Ripple) vs. 雜訊 (Noise)
雖然常被統稱為「紋波雜訊」,但 PARD 實際上由兩個不同的成分組成:
紋波 (Ripple)
「紋波」是與電源供應器 (PSU) 或電壓調節模組 (VRM) 的「開關頻率 (Switching Frequency)」及其諧波直接相關的週期性電壓波動,例如,一個開關頻率為 500 kHz 的 VRM,其輸出電壓上必然會存在 500 kHz 及其倍頻的紋波成分,這部分是電源轉換拓撲(如 Buck 轉換器)運作時的固有產物,可預測但無法完全消除。
雜訊 (Noise)
「雜訊」則更為棘手,它通常是指那些更高頻率、非週期性或隨機的電壓尖峰 (Spike) 與振鈴 (Ringing),雜訊主要源於功率元件(如 MOSFET)開關切換的瞬間,在奈秒 (ns) 等級的極快速開關過程中,電路板佈局 (Layout) 上的寄生電感 (Parasitic Inductance) 與寄生電容會產生劇烈的電壓瞬變,這部分雜訊的頻譜可以延伸到數百 MHz 甚至 GHz。
對現代系統的衝擊
在過去,幾十毫伏 (mV) 的 PARD 對於 5V 或 12V 的系統來說無關痛癢。但現在,情況截然不同。
數據完整性:雜訊如何干擾高速訊號
當電源軌上的高頻雜訊(例如 500 MHz)耦合到附近的高速數據線路(如 PCIe 5.0 或 DDR5)時,它會直接壓縮訊號的「眼圖 (Eye Diagram)」,降低訊號的雜訊容限 (Noise Margin),在極端情況下,雜訊會導致接收端誤判邏輯位準(0 判成 1,或 1 判成 0),造成「位元錯誤 (Bit Error)」,進而導致數據毀損或系統崩潰。
時脈抖動 (Jitter):電源雜訊對系統時脈的影響
系統時脈(Clock)是所有同步運算的「心跳」,時脈產生器(PLL 或振盪器)對其電源的純淨度極度敏感,電源軌上的 PARD 會直接調變時脈訊號的相位,產生「時脈抖動 (Jitter)」,過高的 Jitter 會導致高速介面的時序違規 (Timing Violation),是系統不穩定的主要元兇之一。
嚴苛的容忍度:mV 等級的挑戰
如前所述,現代 GPU 和 ASIC 的核心電壓 (Vcore) 已降至 1V 以下,其 PARD 規範可能要求峰對峰值 (Peak-to-Peak) 必須控制在 15mV 甚至 10mV 以內,在這樣的尺度下,量測本身引入的 5mV 誤差,就可能導致一個合格的產品被誤判為不合格(False Failure),反之亦然。
傳統量測方法的局限性
PARD 量測是業界公認的「易學難精」的測試項目,絕大多數的量測錯誤,都源自於不正確的探棒技術與示波器設定。
示波器被動探棒的陷阱
使用示波器標配的 10:1 被動探棒(Passive Probe)來量測 PARD,是導致結果失準的最常見原因。
接地迴路 (Ground Loop):最大的雜訊來源
這種探棒通常附帶一條 10-15 公分長的接地鱷魚夾,當探棒尖端接觸訊號點,而接地夾夾在遠處的接地點時,探棒與接地線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接地迴路 (Ground Loop)」,這個迴路就像一個天線,會從空氣中(特別是來自待測物本身的開關雜訊)感應並拾取大量的高頻雜訊;
最終,示波器上顯示的波形,是「真實的 PARD」與「感應到的雜訊」的疊加,在許多情況下,感應到的雜訊甚至比真實的 PARD 還要大,導致量測結果毫無意義。
10:1 衰減的訊噪比 (SNR) 問題
10:1 的探棒會將訊號衰減 10 倍,當待測物上的真實 PARD 僅有 10mV 時,進入示波器的訊號僅剩 1mV,這個微弱的訊號極易被示波器本身的底雜訊 (Noise Floor) 所淹沒,導致訊噪比 (SNR) 過低,無法精確讀取真實的峰對峰值。
「20MHz 頻寬限制」的迷思
許多工程師習慣在量測 PARD 時啟用示波器的「20MHz 頻寬限制器 (Bandwidth Limiter)」,認為這可以「濾掉高頻雜訊,只看真實的紋波」。
為何啟用它會隱藏真正的問題
這種做法是極度危險的,如前所述,對現代系統危害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數十至數百 MHz 的高頻「雜訊尖峰」,而非低頻的「紋波」,啟用 20MHz 限制器,等同於刻意「忽略」了這些真正致命的雜訊成分,只留下相對無害的低頻紋波,這會造成一種「電源很乾淨」的假象。
何時才是正確的使用時機
20MHz 頻寬限制只在一個情境下適用:當測試規範(例如舊的 ATX 規範)明確要求在 20MHz 頻寬下進行量測時,在所有其他情況下,尤其是驗證高速數位系統的電源軌時,都應使用全頻寬(Full Bandwidth)量測,以捕捉所有潛在的威脅。
精確 PARD 量測的最佳實踐 (Best Practices)
要獲得一個可信、可重複的 PARD 量測結果,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實踐方法,其核心是「最小化一切寄生參數」。
測試點的選擇:PoL (Point-of-Load) 的重要性
為何必須在負載端 (如 BGA 旁的去耦電容) 進行量測
PARD 應該在哪裡量測?唯一有意義的位置是「負載點 (Point-of-Load, PoL)」,也就是最靠近用電晶片(如 CPU/GPU)電源引腳的去耦電容 (Decoupling Capacitor) 兩端。
從 VRM 輸出端到晶片之間,還隔著一段 PCB 走線(即功率傳輸網路 PDN),這段走線本身有電感和電阻,它會與負載的動態電流產生交互作用,導致 PoL 處的雜訊形態與 VRM 輸出端的截然不同,晶片「感受」到的是 PoL 的電壓,因此這才是唯一需要關心的量測點。
避免在 PSU 輸出端子量測的錯誤
在 PSU 的香蕉插座或 Molex 接頭上量測 PARD 幾乎沒有參考價值,這些點距離真正的負載太遠,無法反映晶片端的真實電源品質。
探棒技術:量測成敗的關鍵
這是 PARD 量測中最關鍵的一環,目標只有一個:最小化探棒的接地迴路面積。
點測法 (Tip-and-Barrel)
這是推薦的「快速量測」技術,移除 10:1 探棒的護套和接地鱷魚夾,只露出探棒尖端的金屬環(Barrel),量測時,將探棒尖端點在 PoL 電容的正極,同時將金屬環「側靠」在同一顆電容的接地端,這使得接地迴路面積縮小到幾乎為零,能極大地抑制雜訊拾取。
焊接觸點 (Soldered Coaxial) 或專用探棒座 (Probe Bayonet)
在需要極高精確度或長時間監測的 DVT 測試中,最佳方法是在 PoL 電容兩端直接焊接一個微型同軸接頭(如 U.FL 或 MMCX),然後使用高品質的 50 歐姆 (Ohm) 同軸電纜直接連接到示波器的 50 歐姆輸入檔位(設定為 1M 歐姆高阻抗模式通常會因失配產生振鈴);或者,使用探棒原廠提供的焊入式探棒座 (Probe Bayonet) 也是絕佳選擇。
1:1 電源軌探棒 (Power Rail Probe) 的優勢
為了克服 10:1 探棒的 SNR 問題,業界開發了專用的「電源軌探棒 (Power Rail Probe)」。這類探棒具備:
1:1 或 1.25:1 的低衰減比: 確保微弱的 PARD 訊號能以最大幅度進入示波器。
極低的探棒本身雜訊: 不會為量測帶來額外干擾。
高 DC 偏移能力: 允許將 1V 的直流電壓「移出」螢幕,從而將示波器的垂直檔位開到最靈敏(例如 5mV/div),專注觀察 mV 等級的 AC 波動。
通常配備專用接地彈簧或點測配件。
差分探棒 (Differential Probe) 的應用時機
當無法在 PoL 找到一個「乾淨」的接地點時,或者需要量測兩個非接地點之間的電壓差時,高品質的差分探棒是最佳選擇,它能量測兩點之間的「差模訊號」,並有效抑制共模雜訊 (Common-Mode Noise)。
示波器設定與數據解讀
採樣率與頻寬的設定
全頻寬 vs. 頻寬限制:捕捉真實峰值 (Peak-to-Peak)
如前所述,除非規範特許,否則應始終使用示波器和探棒的全頻寬(例如 500 MHz 或 1 GHz)來進行量測,PARD 的規範通常是看「峰對峰值 (Vp-p)」,任何頻寬限制都可能人為地削弱真實的峰值,導致誤判,同時,確保採樣率足夠高,以避免混疊。
AC 耦合 vs. DC 耦合:觀察 PARD 的正確模式
量測 PARD 時,應使用示波器的「AC 耦合 (AC Coupling)」模式,這會濾除訊號中的直流成分(例如 1V Vcore),讓示波器可以將垂直解析度完全集中在 AC 成分上,如果使用 DC 耦合,為了同時看到 1V 的直流和 10mV 的交流,示波器的垂直檔位必須設得很大(例如 200mV/div),導致 PARD 波形被壓縮到難以辨識。
如何解讀波形
辨識低頻紋波與高頻雜訊尖峰 (Spike)
在正確的量測設定下,波形應能清晰地展現出兩者:一個相對平緩、週期性的低頻「紋波」背景,以及在紋波上疊加的、窄而銳利的高頻「雜訊尖峰」,評估時,必須以「最高點」和「最低點」來計算 Vp-p,這通常是由雜訊尖峰決定的。
使用 FFT(快速傅立葉變換)分析雜訊頻譜
僅僅知道 Vp-p 是不夠的,利用示波器的 FFT(快速傅立葉變換)功能,可以將時域的 PARD 波形轉換為頻域的「雜訊頻譜圖」。這張圖極具價值:
在開關頻率(如 500 kHz)及其諧波處,應能看到明顯的能量峰值,這對應於「紋波」。
在更高的頻率範圍(例如 80 MHz)若出現了意外的能量峰值,這可能暗示了某個元件(如時脈)的雜訊洩漏,或 是 PCB 佈局上的諧振問題。
FFT 提供了強大的除錯 (Debug) 手段,協助工程師定位雜訊的「來源」。
從乾淨的電源軌到可靠的系統
PARD 量測是電源完整性 (Power Integrity, PI) 驗證中最基礎也最具挑戰性的一環,隨著系統電壓越來越低、速度越來越快,對 PARD 的容忍度已趨近於零。
精確的 PARD 量測,其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報告上的數字符合規範。它的真正價值在於確保電源軌的「乾淨」,防止其干擾高速訊號、污染系統時脈,從而保障整個 AI 或 HPC 系統能夠 7x24 小時無差錯地可靠運行。在高負載與高溫下的 PARD 表現,更是驗證的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