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6G 的「新中頻」戰場:7-15 GHz 頻譜的全球法規不確定性與合規挑戰
- Sonya Chan

- 6天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頻段介紹與技術應用
宏觀視角:通往 6G (IMT-2030) 的關鍵橋梁
當前的 5G 主要利用 FR1 (Sub-6 GHz) 和 FR2 (mmWave 毫米波),然而,這兩種頻段各有局限:FR1 日益擁擠,難以提供殺手級應用所需的海量頻寬;FR2 雖有頻寬,但覆蓋範圍極小,部署成本高昂。
為此,全球產業與監管機構正將目光投向 FR3 (Frequency Range 3),特別是 7-15 GHz 範圍,被稱為「釐米波 (centimetric range)」,這段頻譜被視為 6G (IMT-2030) 的「新中頻 (New Mid-band)」,是平衡覆蓋範圍與極致容量的關鍵橋梁,其戰略地位在於,它將是實現元宇宙、全像通訊 (Holographic Communication) 和大規模數位孿生 (Digital Twins) 等 6G 願景的物理基礎。
技術優勢:平衡覆蓋與容量
7-15 GHz 頻段提供了遠優於 Sub-6 GHz 的連續大頻寬(數百 MHz),同時其傳播特性又顯著優於毫米波,使其能夠在城市環境中實現更具成本效益的廣域覆蓋。
賦能技術:整合感知與通訊 (ISAC)
6G 的一個核心演進是整合感知與通訊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7-15 GHz 頻段的寬頻寬特性使其能提供高解析度的無線電感知能力,這代表未來的基地台不僅能通訊,還能同時作為高精度雷達,實現環境感知、手勢辨識和高精度定位,而無需專用硬體。
應用場景
沉浸式 XR 與全像通訊: 在體育場館或會議中心,提供數千人同時使用的高解析度、低延遲無線 AR/VR 體驗。
大規模數位孿生: 智慧工廠或智慧城市需要上傳海量的即時感測器數據,以建構高保真的數位模型,此頻段可提供所需的上行鏈路容量。
高精度感知: 用於車輛安全(感知行人)、室內定位,甚至非侵入式的健康監測(感知呼吸)。
全球法規現況與最新動態
7-15 GHz 是目前全球監管不確定性的風暴中心,與 5G 頻段不同,各國對此頻段的規劃存在根本性分歧,且最終決策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步形成。
區域分析與關鍵差異
全球圍繞此頻段已形成三大陣營,其策略衝突將直接影響未來十年的產品設計:
中國 (MIIT) - 「IMT 優先」模型
策略: 採取積極主動的 IMT (行動通訊) 分配策略,以確保 6G 發展的頻譜優勢。
動態: 中國 MIIT 已在 2023 年率先將 6425-7125 MHz (即 Wi-Fi 6E 的高頻段) 全部劃歸 IMT (5G/6G) 使用,其 IMT-2030(6G) 推進組已明確將 15 GHz 以下的頻段視為 6G 的「核心組成部分」。
歐洲 (CEPT/RSPG) - 「研究與平衡」模型
策略: 態度相對保守,試圖在 IMT、Wi-Fi (WAS/RLAN) 以及衛星、科學等現有服務之間尋求平衡。
動態: 歐洲正在對 6425-7125 MHz 頻段進行複雜的 IMT 與 Wi-Fi 共享可行性研究,最終建議預計在 2025 年底才會明朗,對於 7-15 GHz,歐洲正積極參與 WRC-27 的研究議程,但尚未做出任何承諾。
北美 (FCC) - 「彈性使用/共享」模型
策略: 美國的策略更傾向於「頻譜共享」和「免許可 (Unlicensed)」模式,以促進創新(如 Wi-Fi 在 6 GHz 的 1200 MHz 全頻段開放)。
動態: 美國在 2024 年初聯合其他九國發布了 6G 發展原則,強調「安全」、「開放」和「彈性」的頻譜管理機制,這與中國的 IMT 獨占分配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WRC-23 的關鍵決議 (WRC-27 議程)
2023 年底的世界無線電通訊大會 (WRC-23) 並未立即分配 7-15 GHz 頻段,而是通過了WRC-27 議程 1.7,這才是未來數年不確定性的根源。
決議: 該議程決定啟動研究,評估將特定 7-15 GHz 頻段新增劃分給 IMT (6G) 的可行性。
關鍵研究頻段:
7.125 - 8.400 GHz (不同區域有所差異)
14.8 - 15.35 GHz (全球)
意義: 這表示全球監管機構將在 2027 年 WRC-27 大會上,才會對這些頻段的 6G 分配做出最終決定,這場談判將是行動通訊產業與衛星、氣象、射電天文等現有使用者的激烈博弈。
最新法規動態
香港 (OFCA): 2024 年 3 月,香港通訊辦宣布計劃在 2025 年第一季前,指配位於 6/7 GHz 頻段內 (6570-6770 MHz 及 6925-7125 MHz) 的 400 MHz 頻譜,用於公共行動服務 (5G/6G),這使其成為 WRC-23 決議後,最早採取 IMT 分配行動的地區之一。
終端裝置生態系與技術演進
目前 7-15 GHz 的生態系尚處於早期研發階段,3GPP 標準組織正專注於 Release 19 (5G-Advanced),而 6G (IMT-2030) 的標準化預計將從 Release 21 (約 2025-2026 年) 才正式開始。
裝置類型
6G 智慧型手機與 CPE: 未來支援 6G 的終端設備,將需要整合 FR1、FR2 以及新的 FR3 (7-15 GHz) 頻段,對 RF 前端設計的複雜性提出空前挑戰。
AR/VR 頭顯: 作為 6G 的殺手級應用,這些設備將原生支援 7-15 GHz,以獲取低延遲和大頻寬。
工業/車載模組: 支援 ISAC 功能,用於高精度定位和 V2X 感知。
設備分類與挑戰
不同於 Wi-Fi 的 LPI/VLP 分類,IMT 設備主要分為基地台和終端 (UE)。然而,在 7-15 GHz 頻段,RF 前端模組(RFFE)將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在多個頻段、極寬頻寬和高效率之間取得平衡。
實務注意事項
頻譜分配的根本性挑戰
最大的挑戰是「未來的不確定性」,產品研發週期(3-5 年)與 WRC-27 的決策(2027 年底)存在嚴重脫節。
SKU 策略的困境: 企業現在投入研發的 6G 晶片,是在「押注」WRC-27 的結果,如果押注的頻段(如 15 GHz)最終未能全球協調,將導致研發資源的巨大浪費。
「全球機」的終結? 鑒於中國、歐洲、美國在 6/7 GHz 頻段已分道揚鑣,這種碎片化很可能在 7-15 GHz 頻段重演。未來可能不存在「全球 6G 手機」,而是必須開發多個區域性硬體 SKU。
共存 (Co-existence) 的新維度
WRC-27 所研究的 7-15 GHz 頻段並非「空頻譜」,而是佈滿了高敏感度的現有服務:
衛星服務 (FSS): 7-8 GHz 是衛星通訊(地球到太空)的上行鏈路,15 GHz 附近則有下行鏈路。6G 基地台和終端必須確保不會對這些「生命線」服務產生有害干擾。
地球探測衛星 (EESS): 這些是氣象預報和氣候監測的基礎。
射電天文 (RAS): 在 15 GHz 附近進行極其靈敏的深空觀測。
這表示 6G 設備的共存機制將遠比 6 GHz 的 AFC 複雜,可能需要更先進的動態頻譜共享 (DSS) 和干擾感知與規避 (DAA) 技術。
RF 曝露 (SAR/MPE) 的新挑戰
7-15 GHz 頻段在 RF 曝露評估中處於一個尷尬的「過渡區」:
低於 6 GHz: 主要採用 SAR (特定吸收率) 進行評估。
高於 24 GHz (毫米波): 主要採用 MPE (最大允許曝露) 的功率密度進行評估。
7-15 GHz 橫跨了這兩個區域的邊界,監管機構(如 FCC, ISED, CEPT)尚未就此過渡區的標準測試方法達成全球一致,這將為可攜式設備(如手機、AR 眼鏡)的合規性測試帶來新的不確定性與技術挑戰,可能需要 SAR 和功率密度相結合的複雜混合評估方法。


